近日,我校袁泽利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(中科院1区Top期刊,IF =15.1)上发表了铜死亡研究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。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校第一批科技菁英人才入选者李洪玉博士,通讯作者是我校李洪玉博士、袁泽利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马会民研究员。
铜死亡是一种最近发现的铜依赖性的细胞死亡调控途径,在许多关键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铜死亡的发生主要是源自于细胞内异常富集的过渡金属铜,其可与脂酰化的线粒体酶结合,然后导致蛋白质寡聚化和蛋白质毒性应激,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。然而,目前尚不清楚在铜死亡发生过程中,与过渡金属代谢密切相关的活性氧物种(ROS),尤其是对生物分子具有强烈破坏性作用的羟基自由基(·OH)水平是如何变化的,并是否参与了铜死亡的最终执行。
为此,袁泽利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马会民研究员团队合作,研发了一个超灵敏的近红外荧光探针(CDHQ),以用于铜死亡过程中·OH水平变化的实时原位成像监测研究。CDHQ可以检测出其他·OH检测方法(如电子自旋共振光谱)检测不到的低价金属(包括亚铜离子)自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痕量·OH,表明其可用于铜死亡过程的荧光成像分析。借助CDHQ的优异分析性能,本研究首次发现,在铜死亡过程中,细胞内·OH的水平显著升高,且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死亡之前,这也表明·OH可能参与了铜死亡的最终执行。此外,CDHQ还能成像监测活体小鼠体内·OH的原位生成,因此有望用于研究更多生物系统中体内·OH的变化。(一审:李利生;二审:吴庆;三审:袁泽利。撰稿:李洪玉)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ej.2023.146749